智能化活动 田园文化小镇发展能实现吗?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了质的突破,但农村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缺失以及全社会对农村文化价值的认识偏差,导致了农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与模式联系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梳理乡村文化的过程和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从农村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探索农村的未来尤为重要。

发展乡村文化势在必行

中国的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孕育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海纳百川”等文化特质,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样态丰富的乡村文化使我们民族拥有了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强大基因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复兴就是激活乡村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益,重建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

■ 乡村文化当下的困境

当前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在于思想观念。

面对强势的“现代”,农民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亦步亦趋地跟在城镇化列车后面踉跄前行。

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民族魂。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乡村文化困境。

■ 现代化乡村振兴方向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灭了乡村,更没有哪一种理论说得清中国乡村在未来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

现代化不是为了消灭乡村,更不是与自然界对立对抗,而是促进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多元共生、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复兴乡村文化,要紧的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

■ 激活文化元素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代文明社会也有它的弊病。

新中国建立后曾遭遇经济发展的“八次危机”,都是通过向乡村释放产能、转移人口,帮助乡村发展来化解的。可以说,中国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现代化的压力,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

当前,向农村投入物力、财力,不但是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更能推动乡村多重价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元素,与城市形成互动。

发展乡村文化的袁家村模式

近几年,主打乡村文化、民俗小吃基调的乡村旅游成为热点,也成为了振兴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

在陕西省乡村旅游的百余家民俗村模式中,袁家村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使原本无人问津的一个乡村慢慢变成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小镇。

■ 袁家村的梦想:持续发展上百年

袁家村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梦想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做的是百年袁家村。如今的袁家村,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经营者已多达三千多人,袁家村人自己经营的只占到三成左右。

袁家村原来只有62户人家,五十多户农家乐。如果关起门来搞,怎么也发展不到今天,不会有现在的人气。袁家村通过搭建农民创业平台,让更多人把袁家村当家,袁家村里家家有生意,人人能就业。通过优势项目股份化管理,大家入股享收益,又很好地平衡了收入差距问题。

自己有钱赚,还能带动别人共同富裕,袁家村人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胸襟。

■ 目的决定做法:为了帮助农民共同致富

从最初小吃街开始,慢慢培养新的业态,发展乡村度假,引进酒吧街、艺术街、回民街、祠堂街。袁家村一直致力于发展的产业,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调整,寻求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现在一些古镇或者古村,也是仿古、关中小吃,虽然表面上跟袁家村没什么两样,实际上因为投资和收益的问题,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运作难以持久。

■ 避免同质化:因地制宜

袁家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小村,没什么旅游资源,最大特色就是因地制宜。

袁家村的主题是关中民俗,说的话、衣着、很多东西,都是关中民俗的一部分。这个东西袁家村能做,别的袁家村做不了,也就不做。

袁家村产业一直在完善提升,在走乡村度假、农副产品产业化道路,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 袁家村“旅游+”:核心是品质

不管是小吃还是农副产品的供应,袁家村首先给游客保证的是品质。比如引进以民俗创意文化为核心的系列化、高端化、个性化产品,酒吧街、艺术街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袁家村的品质,并且逐渐培养一些小品牌,跟着大品牌走出去。

村里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袁家村的无形财富。尽管这些产业现在可能赔本经营,但从长远来看,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实际上是增加了乡村的造血功能,是一种大业态的完善。

■ 注重精神文明 弘扬传统美德

袁家村注重精神文明,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无私奉献,坚持诚信为本,最终给游客呈现一个古朴典雅、诚实守信的美丽乡村的模本。

在千篇一律的“小吃街”轰炸下,袁家村用乡情和小吃留住“关中味道”,用匠心和诚信保障食品安全。这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道德约束。多年来,捍卫食品安全是袁家村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

每一道小吃,村民都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没有添加剂,所有原料统一由村里的作坊供应,不得私自外采,一旦发现,取消经营资格。久而久之,村民们都把食品安全当成坚守的底线,自律互律蔚然成风。大家把游客当自家人,在留住关中味道的同时,也守住了秦川乡情,对外打造了一张淳朴而精美的旅游名片。

精神文明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诚信经营、彬彬有礼、孝敬老人等。在袁家村,游客还能体会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比如整洁的街道、热情的服务、悠闲的老人、诗意的民宿、小资的咖啡馆、古朴的书店等,惬意的乡村生活方式,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持久魅力。

 

乡村文化发展的台湾经验

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30年的经验来看,乡村旅游多以“小而精”取胜。不刻意追求农庄的面积、规模,不一定非要种植多少作物,获得多高产量,产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

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质量较高,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台湾在农业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行销推广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主题文化创意和创新经营方面的经验尤为突出,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 定位准确,主题鲜明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庄主题鲜明、个性突出,这些主题包括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鳄鱼、鸵鸟等体验,创新不断,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如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向日葵,且免费开放参观,还有专门种植食虫植物的“波的农场”,种有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

■ 布局合理,农旅互动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拥有近80家乡村民宿,依托这些民宿,乡里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桂花小巷开发成特色旅游街,带动了客家特色餐饮、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在体验不同的农家风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 就地取材,点石成金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庄特别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通过新奇创意,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

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全岛有143种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 持续创新,创意缤纷

头城农场的传统项目叶拓T恤,不断有新的图案推出,时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断反复前来消费。桃米村在地震废墟上建了一个人工湖,在湖边立起几个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够体验地震的摇晃感觉,并将小船名之为“摇晃的记忆”。

■ 学界支持,产研结合

台湾地区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心休闲农业发展,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潜心研究和丰富休闲农业的理论,从休闲农业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等,研究得十分细腻。

特别是在众多台湾当地的大学中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做到了理论研究不空泛,实践发展不盲目。

■ 多元发展,稳步提升

台湾地区的观光休闲农场各具特色,有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昆虫馆、休闲娱乐农场等,能提供采果、露营、烤肉、垂钓等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经常性经营。

在发展方向上,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迈向多元化。例如,台湾地区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

■ 示范带动,强农富民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与宣传推广,使休闲农业承担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作用,促进了大农业的发展,也相应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